网站首页 >书法知识 > 石刻、刻字知识

秦汉书法 – 三老赵宽碑

分享到:
点击次数:3892 更新时间:2018年07月16日13:24:39 打印此页 关闭

这块碑又称《三老掾赵宽碑》,简称《赵宽碑》。东汉三年(180年)刻。青海省图书馆收藏,23行,行32字 1942年,它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老鸭市西部的白崖子。当它被挖掘出来时,它从第一行“三”线斜裂到二十二条线。有一段时间在马步芳手里,后来收到了青海省图书馆。 1950年,博物馆失火,建筑物倒塌,只剩下碗那么大。

   


 《三老赵宽碑》拓片


 这块碑的碑的主人是赵宽,字伯然,金城郡(治允吾,即今甘肃皋兰西北黄河北岸)浩亹(故城在今甘肃碾伯县东)人。中国名将是赵充国的孙子。与第五将军一起破羌,死亡惨重,宽幸生还。有文名,官至三老掾(“三老”为汉时掌管文化之官名)。桓帝元嘉二年(152)二月卒,终年六十五岁。此碑于张维《陇右金石录》首见著录。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评者谓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初出土精拓本不易见。《文物》1964年第五期作过介绍。《书法》1983年第三期有影印


 据《乐都县志》大事记载,《赵宽碑》出土于民国29年(1940年),该碑出土后由马拉木轮车运往老鸦城时,被颠断成两截。乐都县政府收回《赵宽碑》后于1942年送往青海省图书馆保藏。 河南石刻

    《三老赵宽碑》简称《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该碑是民国29年(1940年)夏,乐都县高庙镇白崖子村群众在挖垫村北白崖沟口墩(古代烽火台)壕时,在墩北30余米处出土。因群众不知是汉碑和其价值,故挖出后在原地搁放了10个多月,一直无人过问。翌年二三月间,老鸦村民马腾云用木轮大车将碑拉往该村,半路上被颠断成两截。此时白崖子村民方知石碑有用,是个宝物,于是进行了交涉。马腾云怕群众反对,将碑交给乐都县政府,时任县长是陕西人王嘉乐。这才引起了乐都县中学师生们的重视,他们拓印了大量的篇幅,散往青海各地。1942年省政府令将《赵宽碑》送往西宁的青海省图书馆保藏。也拓印了一些拓片,流传省内外。1951年图书馆失火碑被焚毁,现在碑身仅存碗口大一块,残碑现存青海省博物馆。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

    据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员、著名的书法研究评论家沈年润老先生推测,赵氏世为汉吏,与羌人为敌。此碑立于赵宽死后31年(即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光和七年(184年)11月,先零羌和湟中义从胡联合罕、河关等地的汉族人民响应黄巾起义,很可能就在这一年赵宽子孙恐祖坟被毁,故将碑埋入地下,此时距立碑仅4年《文史》杂志冯国瑞跋(第二卷九、十期合订本)称“碑记刻划清新,额旁镂有璃文,碑初出土,格栏朱色可辨,当系建碑未久,即埋入土中”。著名史学家冯国瑞先生与沈年润先生看法基本一致。1964年《文物》杂志第五期,刊登沈年润释东汉《三老赵掾之碑》称:“鉴于碑文有补汉史,又系汉代真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赵宽碑》是为数不多的汉碑,在原碑毁坏无存的情况下,仅存的拓片就愈显珍贵。



济源书法,济源拓片,济源论坛,愚公移山 

上一条:1500年前的书法碑刻,遒劲的笔力,出土了30年被日本军队炸毁, 下一条:北齐安道一书法欣赏:铁山摩崖石刻《石颂》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