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书法知识 > 石刻、刻字知识

【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

分享到:
点击次数:3801 更新时间:2018年07月16日22:08:11 打印此页 关闭

古谚云:“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纸之寿以年计,砚之寿以世计。”由此看来,“笔、墨、纸、砚”的排序大抵是使用寿命顺序的缘故,或是古人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因由。砚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使人愉悦的审美功效。    
  说砚 
     砚,用石、土或其他原料加工而成的研墨和掭笔的器具,即磨墨器,就是人们平常说的砚、砚台,又称砚田、砚池、砚海、墨砚、墨池、墨海、墨盘等。《说文解字》:“砚,石滑也”。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卷六《释书契》中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盖始于黄帝时也。”“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砚谱·叙事》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成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研’。”可见在秦汉时,研墨的砚已经产生,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石砚和砚杵、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磨盘和磨棒、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出土的调色器等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和调色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研磨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虽具有砚的一些功用,但却还没有摆脱研磨器和调色器的形态。 
  至东汉后,随着麻纸、蔡侯纸的发明以及书画的进步和发展,砚抛开了研石,自成一体,真正成为了书画用具。 
  砚由砚额(砚头)、砚池(砚沼、砚泓、砚海、砚湖)、砚侧、砚唇(砚缘)、砚底(砚阴、砚背)、砚冈、砚面、砚堂(墨道、砚心、墨堂)等组成(如图)。 

  由于人们对砚的钟爱、痴迷,于是文人墨客赋予砚许多雅称、昵称、别称,如:晋·潘安仁、宋·王炎称之“石友”;唐·韩愈呼作“陶泓”;唐·元稹呼名“润色先生”;唐·文嵩呼称“石虚中”封“即墨侯”;宋·黄庭坚称作“石泓”;宋·苏轼称呼“涵星泓”“龙尾”;清·王继香称名“石君”“静真先生”;还有“青眼”等等。把砚人格化,以友相看,可谓喜爱至极。    

  四大名砚的形成    
  砚自秦汉,经魏晋,至唐宋,达到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青州红丝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为主流的局面。明清时,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装璜考究、华丽美观。雕刻工艺自然,因材制砚,形式多样,从使用价值更趋向艺术价值,成为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收藏品。将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青州红丝砚因枯竭难求而淡出,继之山西绛州澄泥砚,并与端、歙、洮砚,形成”中国四大名砚“,直至当今。  
 
  1、端砚 
  产于广东端溪斧柯山。自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年)始,历经各朝而不变。佳称端璞。宋·叶樾《端溪砚谱》载:“肇庆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至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端砚是一种沉积矿床,主要产于泥质页岩中,略呈层状,一般厚度在0.2-0.6米。砚石的矿物主要是水云母类及其他黏土矿物,不易氧化,化学性能稳定,能长期保持不变。同时,砚石中的矿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因此,石质坚实、幼嫩、细腻、滋润,抚之若婴肤,有坚而柔,细而温,“质刚而柔”“细润如玉”之美称,敲之有“笃笃”的木声。具有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又因为砚石主要是泥质结构,矿物呈隐晶质微粒,绝大部分粒径小于0.01毫米,颗粒之间孔隙小,结合紧密,形成砚石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都很微弱,产生“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的良好性能。以下岩砚石材质最优。 
  常见名品、佳品有青花、鱼脑冻(状如受冻的鱼脑)、蕉叶白(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四围火捺)、火捺(如火烙状或肌肉灼伤色)、天青(色青微带灰白)、石眼(彩泥形成的如珠似目的结核)、金银线(状如线卧石中,色黄为金,色白为银)、冰纹(状若悬崖峭壁上的瀑布,边绕雾纱朦胧)等。精品为青花: 
  子母青花:大小青黑斑点相聚相依相偎,如母子相随相伴左右; 
  玫瑰紫青花:紫蓝色的形体较大一些的圆形点,散布在青花中,形成色泽浓淡、深浅的变化和花纹大小、粗细的对比,更显得生气盎然; 
  雨霖墙青花:花纹犹如雨天房檐上滴注的水珠形状,又称点滴青花,其中呈毛毛细雨状的为青花中的绝佳品类; 
  鱼仔队青花:状如鱼仔,或三五成群,或离伍独游,有的竟隐在萍藻之中,妙趣横生; 
  蚁脚青花:纹状若蚂蚁脚大小; 
  萍藻青花:状如水中萍藻,色蓝而淡紫,时隐时现地连片成串; 
  蛤肚纹青花:呈青白黄色,并有壁色的圆形图案,色泽如蛤肚皮; 
  鹅毛青花:状如雏鹅之胎绒毛,微小而短少,必须在阳光下遇水方显,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 
  鹅结青花:其状是在条纹形雏鹅绒毛中呈现打结疙瘩的花纹,为青花纹中的下品; 
  蝇青花:状如苍蝇头上的两只眼,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图1、图2) 
   2、歙砚 
  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又称龙尾砚。歙石属于变质岩,这是火山岩和沉积岩在高压、高温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特质而成。歙石含多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矿物和炭质组成,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平均硬度为4摩氏硬度,比重约为3。歙石的特点是质坚润,易发墨,不损毫,涤即净。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徐毅《歙砚辑考》:“凡石质坚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有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峰,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独有也。”宋·苏轼:“混不留笔,涓不拒墨,瓜,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宋·黄庭坚《砚山行》:“不轻不燥天然重,实温润禀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将”龙尾山砚、澄心堂纸、李廷墨”称为“三者为天下冠“。歙石主要品种有:金星、金晕、金花、银晕、银星、眉纹(宋·曹继善《歙砚说》:“眉子,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而犀纹立理;长者阔者如虎纹,而松纹从理。其曰‘雁湖攒’与‘对眉子’最为精绝。”)、罗纹(丝罗形状,分金花罗纹、算子罗纹、松纹罗纹、角浪水波纹、刷丝等)、玉带、鱼子等。金、银的色彩为硫磺铁等物质,有层理的纹饰多为远古的沉积物,经高压、地热演变而成。金星为歙石上品。由金星斑点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得到不同名称,如雨点金星、鱼子金星、金钱金星等。(图3、图4)

 3.洮砚 
  亦称洮河石砚。产于甘肃甘南自治州临潭一带的洮河沿岸,即临洮县以南的岷县,现产地属卓尼县管理。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以绿石为贵。绿石中往往含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或涟淆的河水,更加千姿百态。宋·黄庭坚:“久闻岷山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除绿色外,还有绛红色,带黄标者等。由于洮河石终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润,发墨而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堪称色泽艳雅质地优良。(图1)
  

4.澄泥砚 
  产于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河南的虢州,相州,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沿岸等地。制砚工艺是用经过过滤的细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加工雕刻,炼烧而咸。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以堪泥令入于水中,按之,于瓮器入黄丹团和溲如面,做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
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墨,亦足亚于石者。”每道工序,无不以使其质地坚硬为目的,加之黄丹这一铅化合物,更加强泥土的强度,经烧、蒸最后一道工序,使泥如石坚,遍体生津,易于发墨,制成佳砚。澄泥砚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取材方便。烧制的火候不同,产生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清·朱栋《砚小史》:“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硃砂澄泥之尤妙。”澄泥砚起源子唐,兴于宋,明代是发展成熟阶段,明代以后南方亦有制作。(图2) 
   
  鲁砚及缤纷的诸砚 
   
  1.鲁砚 
  山东诸石制作的砚,统称为鲁砚。特点:品种多,纹理丰富多样,石色五彩缤纷,石质嫩润细腻,研磨易于发墨。 
  燕子石砚:亦称多福砚、鸿福砚。产于山东泰山。以汶水中的三叶虫化石制作的砚。石呈土黄色或土黄偏棕灰色,石中有许多浅黄色斑纹化石虫体,形似蝙蝠或燕子。清·王渔洋《池北偶谈》:“泰山所钟,汶水所浴。坚劲似铁,温莹如玉,化耳为鼠耳,生生百族。不假雕饰,天然古绿。文字之祥,自求多福。”(图3) 
  尼山砚:产于山东曲阜尼山。石色蜡黄,坚而不顽,抚之生润,易于发墨。 
  田横砚:产于山东平度县东南田横岛。石呈黑色,也有金星者。石质温润不燥,质地细密,易于发墨。 
  浮莱山石砚:产于山东莒县城西20华里的浮莱山后。色呈绀青、褐黄、沉绿等。 
  琅琊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地区费县岐山涧的金星石砚。 
  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虞望山等地。品类有韫玉、金星、青金,墨玉,金雀等。


  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及益都黑山。沂蒙山区临朐县老崖崮等地。鲁砚中之极品,曾被公认“天下第一”。唐·柳公权《论砚》:“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砚呈柑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等,丝纹十余层次第不乱。宋·唐彦猷《砚录》:“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研。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图4) 
  徐公砚:产于山东沂南县徐公店村。石层呈倾斜状,形成一块块扁平的石板,大者逾尺,小者盈寸,厚达五寸,薄至半寸。砚石坚硬,质地细腻,纹理丰富,色泽多鳝鱼黄、蟹盖青、沉绿、桔红、茶叶末等。所制之砚,发墨适中,不滞不滑,蓄墨保温(—4℃而不结冰),贮墨耐久。 
  龟石砚:产于山东临朐县东南辛寨龙岩寺石涧沟壑中。以龟状石制作的砚。色有赭红。黄褐、茄紫等。在鲁砚中较名贵。 
  紫金石砚:产于山东临朐。色紫润泽。   
 
  温石砚:产于山东即墨县马山洪阳河底温泉下。色呈深紫,且有青花、朱斑,朱线、胭脂晕、翠斑等多彩纹及豆绿色石眼。此砚虽冬日严寒,磨墨不冻。 
  薛南山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城西薛南山。石呈深绿色,斑纹如微尘。形若马蹄、龟壳,四周似竹节状。皆天成砚材,小者尤佳。 
  柘砚:宋时产于山东柘沟镇的石泥砚,因地而名。柘沟镇毗邻柘沟河,南流注入泅水。当地产赤色黏土,镇人多以此做砚,称为柘砚。有的砚上刻有“鲁柘砚”款印,故人称此地砚又为鲁柘砚。 
  鼍矶石砚:产于山东蓬莱县北140华里长列岛中的鼍(砣)矶岛。色清黑,质坚细,下墨甚利。 
  还有:墨角砚、黄玉砚、鹊金墨玉砚。褐色砚等。均为鲁砚佳品。    
  2.缤纷的各地砚 
  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西峪山。砚石为水咸岩,天蓝色,间或缀有碧绿色或黄色斑纹,玉带石石质刚而柔,石面泛有光泽。该砚的制作始于奚家父子。(图5) 
  织金石砚:产子贵州织金县。石呈青。红色。发墨细腻,且有光生,储墨久长且不干涸。 
  思砚:产于贵州岑巩县(古思州府)一带。以金星石制作的砚。 
  贺兰石砚:产于宁夏贺兰山。石为泥质板页岩,色紫如端砚,有的带绿标和石眼,俗称贺兰端。其质地坚密,清雅莹润,易于雕刻,发墨利毫。其品类有绿标砚、前山石砚、后山石砚、七星眼砚、朝天玉带砚,紫袍玉带砚等。 
  松花石砚:产于长白山。石质细腻,坚硬温润,亦称松花玉。色多深绿,浅绿两种,杂有黄色,丝纹如刷丝。为微晶硅质灰岩,石内含磷,用火柴一擦即着,用此石制作的砚,对书画防蛀也有一定作用,为砚林中的上等砚材。《砚林脞录》:“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砚之神妙尽备。”此砚始于明代,清时倍受宫廷宠爱,定为御砚,后因产地为清室祖先的发源地而遭禁。1981年在长白山脚下的通化地区,发现了与清代宫藏从表面形象到物理性能上完全一样的松花石,从而使中断百年的松花石重返世间。该石具有贮水不易干涸、发墨不损毫的特点。 
  苴却砚:产于云南永仁县。始子清同治年间。此砚石质坚而不顽,细腻而不滑,发墨利毫,贮墨不腐,积水不涸,且有石眼。 
  乐石砚:产于安徽宿县。砚润腻、发墨、无石脉。 
  灵壁砚山:产于安徽炅壁城北70里的黄土层中。以海藻化石制砚。石色青润,石质缜密,硬度大,研墨快,涸墨迟。此石受几万年波涛冲击,形成峰峦透空、形状百态的石块,所琢石砚,既可研墨,也可做假山,奇石供赏。 
  磐山石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磐石山。 
  天坛砚:别称盘谷砚。产于河南济源县(愚公之乡)王屋山主峰之坛。因轩辕皇帝曾在此设坛,祈天求雨,故名天坛。砚石质地细腻,刚柔相济,色泽五彩,多有青斑、天 
蓝、金线、柳芽黄、麦叶绿等,缤纷眩目,易于发墨,经久保湿。 
  菊花石砚:产于湖南浏阳。石上天然生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 
  长沙绿石砚:产于湖南长沙府。大多散布在灌石表层之上,润泽而光亮,但不受墨。 
  谷山石砚:产于湖南长沙。色淡青。乱丝纹。 
  灌浮石砚:产于湖南常德、辰州(今沅陵)二府交界。石表呈淡青色,石内层深紫而带红色,其中石面上有金线和黄脉相间的称为“紫袍金带”,多用药制成的伪品。极细润的灌浮石,久用则如镜面。 
  嘉峪石砚:产于河西走廊嘉峪关黑山峡。石呈青、绿等五色,石质润泽,不废笔、墨。 
  嘉陵峡砚:产于重庆合川县嘉陵江峡中鼻峡口。 
  潭柘紫石砚:产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寺老虎山一带。石属红柱石铁质泥质板岩,色紫如猪肝,物质结构细腻,颗粒均匀,质地缜密坚实,晶莹温润。岩性与端歙同类。明英宗年间,为御用石料,建造皇城宫殿。 
  凤咮砚:产于福建北苑凤凰山。石色苍黑而玉质。宋·苏轼《东坡题跋》:“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做砚至美,如有肤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 
  赭砚:产于江西修水。色赭黄有绿晕,亦有纯绿者。质细润。形华丽,具入研无声。发墨细快,保温利毫之特点。 
  西砚:产于浙江江山县。砚石长年为泉水浸润,石质坚实细润,易于发墨,保水利毫。 
  衢砚:产于浙江开化县。色黑。 
  越石砚: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色泽妍丽,分紫、青。黑等。质细腻。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皮、美人红等天然纹饰。 
  金墨宋石砚:产于江西庐山。石质竖丽,光滑若玉,金星璀璨,呵气成云。 
  金音石砚:产于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凤凰乡砚石湾。漆黑如玉。叩之发铿锵声,似金玉钢铮入耳。 
  蒲石砚:产于四川蒲江县盐开沟。色青润。质坚细。 
  琼州金星石砚:产于广东琼州、万州之悬崖。色漆黑。质细润如玉。水漫则见金星。 
  五台山石砚:产子山西五台县段庙山。色有红、紫、黑、绿。以紫、黑、绿者为最佳。紫石透红;黑石磁实纹细;绿石晶莹透亮,有水波。浮云花纹隐现石上。质均坚细。纹理纤细、缜密。

 多彩的另类砚    

  1.纸砚:以纸、石砂和漆制作的砚。也称漆砂砚。 
  2.汉砖砚:产于陕西汉中。将汉砖置于器皿中,淋生油浸泡,历数日后,去尽劣性,砖已滋润致密,即可雕刻成砚。此砚软滑发墨,难吸附水。 
  3.金砖砚:用北京皇宫专用的砖制作的砚。所谓金砖是在苏州用泥土以特殊加工的方法,制造的细料澄泥砖。从选土、脱坯、烧造、运输,到砍磨、铺墁,耗资巨大,堪比黄金,所以叫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质细密而坚柔。(图1) 
  4.瓦砚:以古代建筑物上之瓦制作的砚。也称砚瓦。俗称瓦头砚。多取秦汉名瓦。 
  5.漆砚:上髹黑漆,外加朱漆,称为夹翥胎。砚轻便、坚固、耐用,在汉代流行。 天坛砚,济源论坛,河南石刻
  6.其他还有瓷砚、银砚、铜砚、铁砚、玉砚、玛瑙砚、缸砚、陶砚、木砚(图2)、竹砚、橡胶砚、大理石砚、水晶砚、古货币砚等。    
  砚的鉴赏    
  如何准确地把握一方砚的好坏、优劣?怎样去赏析体会其中的美妙? 这是每一个住砚者的渴望和追求。
   
  1.体验 
  第一,遇到一方砚时,先不要入手观摩、把玩,应在其未被抟热前,先用手心轻贴砚面片刻,然后用手指擦一下,看是否有薄薄的一层水印,有水印者,说明砚凉,为佳,反之,暖者为差。因为,在掭笔过程中,受热涨冷缩自然现象的影响,砚越凉,笔尖越紧收在一起,不会出现分叉、髭毛的问题,作画时就不易出倒刺等败笔。好砚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同样冰凉如玉。 
  第二,将砚在手中持牢,掂掂分量,重者好,轻者差。这因为好的砚石结构细密的缘故。 
  第三,用手抚摸、用心感悟。砚细润柔滑,说明砚佳。古人称:“如孩儿面, 似美人肤”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用手指轻轻叩弹。砚佳则金声悦耳、铿锵玲珑。 
  第五,对砚堂呵气。经过以上四步,想必砚已被抟热,这时还能呵气成云、吹气盈珠,就一定是方好砚。  愚公移山
    2.细观 
   根据各种砚的基本特征,确定砚的性能,包括:类别,产地,颜色,质地,石材等,是否符合这个砚的特点? 它是否温暖细腻,质地清晰,损伤完美,星星清晰,墨水醇厚。…… 
  

  看雕刻工艺和时代风格 
   
  一块璞料,在雕砚家的手中,因材施艺,巧夺天工,使天然的纹理色彩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效果,就会神韵倍增,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历朝的主要砚雕家为:①五代:李处士(陕西);②南唐:李少微(安徽徽州)、周全;③宋朝:裴氏(河南灵宝)、万道人(湖北武昌)、王功靖(邢州平乡)、张思净、令休(江西信州)、吕道人(山西泽州)、刘万(河北滹阳)、刘生(江西吉安)、刘家(山东泗水);④辽代:李让(山西大同);⑤元朝:韩文善(浙江杭州);⑥明朝:康诰(云南昆明)、张寅(江苏常熟)、叶瓖(江西婺源)、赵三、齐讷庵(湖北咸宁);⑦清朝:顾德麟,子顾启明,媳顾(邹)二娘,孙顾公望(江苏苏州);梁仪(江苏镇江)、谢士骥(福建闽侯)、张崇益(上海松江)、徐道耽、王岫君、潘子和、谢奕、金殿扬、张纯(安徽桐城)、汪复庆(安徽歙县)、沈嘉林(安徽徽州)、沈吉羽(江苏常熟)、吴完夫(太仓)、吴育(吴江)、吾进(浙江海盐)、朱龙(浙江宁波)、朱旭(浙江海盐)、孙坤(昆山安亭)、孔传焯(山东曲阜);⑧现代:陈端友(江苏常州)。了解、掌握这些著名的砚雕家,从款识上、风格上可以更好地鉴识名砚。 
  时代风格是鉴识名砚的又一例证。如:唐砚的特征是箕形或凤字(图3)。形制一端窄,一端阔,底部一端落地,一端有两足或单足。形似簸箕。宋砚的特征是抄手式砚(东坡砚)(图4)。砚体端庄,做工规整,砚下两墙足内敛。明朝有不加雕琢的平板砚。明清时期则注重繁花似锦的百花齐放的雕刻工艺。 
  4、其他佐证。如:款识、铭刻的内容是否与史料相符、吻合,出处可考;装潢配匣的材质、雕刻工艺与砚是否匹配;图饰图案的含义是否文雅、贴切、寓意深刻等。例如,文房多鱼形图饰图案是因为有读书进取、加官晋爵的寓意。 
   
  砚的养护 
  

  砚的养护有以下几点:首先,尽量避尘,以防污损;其次,以水养砚。明·屠隆《考余事》云:“凡砚池水不可令干,每日易以清水,以养石润。磨墨处不可贮水,用过则干之,久浸则不发墨”;再次,涤砚。每次用后以清水涤之不可以毡片故纸揩抹,可以滚汤涤洗,或以半夏切片擦砚,或以丝瓜瓤涤洗,或以莲房壳涤洗;最后,久置不用时以蓖麻子或核桃油擦砚滋润,保持光泽,并置于砚匣中。 
   
  砚的修复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除环境危害外,来自另一方面的危害是文物操作不当问题。砚也不例外,由于磕碰、挤压、跌撞等外力的因素,会造成破损或碎裂,因此,古人有:“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的戒语。这些“不小心”都会损坏或毁灭砚台,使收藏者蒙受损失。一旦砚台受损,解决、补救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复  对于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需采取以下修复方法: 
  1.拼对编号:将碎块以大块为基,依次拼对编号,便于碎块在涂胶后的粘接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当然,只是断裂为两块,这一过程就可略去。 
  2.清理碎块断面:将碎块断面的污物剔除,清理干净。否则会使粘接缝隙增大,也会降低粘接牢固的强度,直接影响修复质量。 
  

  3.渗透加固:为了增强粘接牢固的强度,在粘接之前,对清理干净的碎块使用三甲树脂溶液进行断面刷涂渗透加固,待溶剂全部挥发、干燥后,再进行粘接。 
  4.拼对粘接:按编号拼对粘接。注意要先拼粘小块,再与大块相连,避免因斜口断面最后小块进不去的问题。使用的粘接剂是环氧树脂胶粘剂,此胶固化速度较快、使用方便,能够满足此类文物的修复要求。注意该胶在固化过程中易游离,要保证粘接精度,减少错位变形,需捆绑或卡子固牢,或采用EVA热溶胶辅助定位技术。热溶胶的特点是方便、无毒,几秒钟即可冷却固化,解除时不需溶剂,用吹风机稍微加热即可清除,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损伤。即先将碎块断面涂环氧树脂胶粘剂,根据碎块的形状将小木棍、铁丝等切剪成数段,在其两端用热溶胶固定于与粘缝的垂直方向上起到辅助支撑、粘接的加固作用,待环氧树脂完全固化后,将热溶胶和辅助棒清除。 
  5、补缺:如有缺失之处,就要依据残器的局部特点进行延展,复原补足整器,从视觉上完美化,使其再现美妙。需使用环氧树脂添加相应材质的石粉等为主要成分的原料,调和成胶泥作为填缝和补配的材料。待固化后将补配处打磨润滑。 
  6、作色:根据文物修复原则,要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原状。按照传统的修复方法,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至此,可使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又得以重新焕发风采。 

  3.渗透加固:为了增强粘接牢固的强度,在粘接之前,对清理干净的碎块使用三甲树脂溶液进行断面刷涂渗透加固,待溶剂全部挥发、干燥后,再进行粘接。   天坛砚   济源书法

  4.拼对粘接:按编号拼对粘接。注意要先拼粘小块,再与大块相连,避免因斜口断面最后小块进不去的问题。使用的粘接剂是环氧树脂胶粘剂,此胶固化速度较快、使用方便,能够满足此类文物的修复要求。注意该胶在固化过程中易游离,要保证粘接精度,减少错位变形,需捆绑或卡子固牢,或采用EVA热溶胶辅助定位技术。热溶胶的特点是方便、无毒,几秒钟即可冷却固化,解除时不需溶剂,用吹风机稍微加热即可清除,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损伤。即先将碎块断面涂环氧树脂胶粘剂,根据碎块的形状将小木棍、铁丝等切剪成数段,在其两端用热溶胶固定于与粘缝的垂直方向上起到辅助支撑、粘接的加固作用,待环氧树脂完全固化后,将热溶胶和辅助棒清除。 
  5、补缺:如有缺失之处,就要依据残器的局部特点进行延展,复原补足整器,从视觉上完美化,使其再现美妙。需使用环氧树脂添加相应材质的石粉等为主要成分的原料,调和成胶泥作为填缝和补配的材料。待固化后将补配处打磨润滑。 
  6、作色:根据文物修复原则,要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原状。按照传统的修复方法,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至此,可使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又得以重新焕发风采。 
  对于一般轻微碰损、剥落的砚,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即可。(《艺术市场》2006年第6期 作者:于子勇)
上一条:北魏魏碑石刻书法 下一条:天坛砚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